2023-12-12 13:15:00
10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数字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重要性、面临的主要矛盾、教育评价的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明确指出,“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布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速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并正在成为撬动包括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内的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支点,为破解长期存在的评价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教育评价将从“知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在数字技术支持下,通过设置真实性的模拟任务情境,着重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突破传统教育评价对分数的过度关注。比如,利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模拟仿真、教育游戏、虚拟任务场景、协作学习环境等新型评价方式,在具体任务情境中进行深层次考查,更好地了解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评价将从“结果视角”转向“过程视角”。通过覆盖学习全过程的大数据采集,持续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诊断报告,制定精准的教育改进方案,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成长需求。比如,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建立模型,收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数据,提供可视化的“学习体检表”,跟踪评估学生的认知特征、能力表现、内在潜能等,为学生提供最优化学习方案。
教育评价将从“单一分数”转向“综合素养”。通过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对不同学生实行差别化评价,不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鼓励学生发展特长。比如,利用数字画像技术,全面展现思想道德、身心发展、学业水平、审美情操、劳动技能等方面情况,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功利化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可以说,数字技术正在触发一场教育评价的深刻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现状。近年来,许多学校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出现了智能化评价终端、教育大数据平台等,这些技术提高了教育评价效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唯分数”倾向。然而,我们也看到,旨在增效的教育评价数字化改革在实践中却可能会增加教师负担,产生“技术性增负”的悖论。
在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字化过程中,一定要把数据自动化采集分析作为重中之重,加强不同平台系统之间的衔接,建立统一数据标准;评价指标设计尽量精简,追求用最少指标实现评价目标,支持根据不同评价场景共享使用和自动调用数据,避免出现重复收集数据的现象;配置自动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利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运动装备等,在自然情境中采集个人运动及身体健康数据,实现伴随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即时评价;结合校内外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和多重校准,提高教育评价数据挖掘的深度和广度,让数字技术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助推器”。
要实施有温度的数字化教育评价,把学生当作独一无二的个体,综合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个性特征、心理状态及家庭社会因素,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出彩。
第一,构建动态更新的教育评价模型。教育评价数字化要从简单叠加的指标思维转向系统完整的模型思维,建立数据变量与理论指标的映射关系,将“冷冰冰”的数据转变成能够反映“活生生”人的综合表现。
第二,实施全场景、多模态的教育数据采集。教育评价数字化将从散点式的成绩记录转向全景式的数据采集,通过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大数据,实现对学生成长的横纵向追踪和全过程动态分析。
第三,打造灵活弹性、人机协同的教育评价格局。教育评价数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加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参与,每个参与者既是评价主体,也是评价对象。同时,数字技术发展使人机协同评价成为现实。
为此,要充分激发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探索人机协同的有效模式,共同构建灵活弹性的教育评价体系。
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和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我们要牢牢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厘清发展路径,推进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来源:天度教育研究院
编辑、排版: 王玉菡
文字: “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校: 吴洪鑫
审稿: 黄忠湖
电话咨询
0592-5991540
立即咨询
领取方案